林琬绯(台北)
引言
17年前,他曾经用血泪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下了青春,将人生最灿烂的岁月献给牢狱、抗争、颠簸、逃亡。
当历史选择遗忘、当被天安门遗忘的中国孩子纷纷在西方世界里另寻各自的诉求,他才终于结束前后长达10年的流亡和铁窗生活,流放到美国,重拾学生生涯,努力赶上时差,填补生命负予他的一大段留白。为的,是找到更大动力和根基,去延续17年前赫然终止的民主路。
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的首号学生通缉犯王丹,上个月从美国来到台北,在离家仅一水之隔的小岛上,他告诉我,此生最大的心愿是:回国。因为那里是他一生的主体。
主文
专访约在台北敦化南京路口的消闲区、王丹最爱的Starbucks 星巴克咖啡座。他来早了,一个人静静坐在角落位子上吸着冰摩卡,自在地融入台北街头和美国咖啡烘托而成的都市文化风景。
虽然这些年来也偶有看到他的消息,但此刻挥之不去的记忆很自然地翻起,依稀可见17年前电视上那个瘦瘦小小却戴着厚厚宽宽眼镜的北大领袖,拿着小喇叭在毛泽东肖像前对着天安门广场上的同学发号施令。眼前的王丹已经37岁,早摘了眼镜,脸型明显圆了,多了几分沧桑,却反而映照出与历练不太相衬的清澈眼神。平头加上深蓝色夹克,没有想象中的"美式时尚",纯朴温文中带点儿深郁的浓浓书卷味儿……京城气息始终如一。
我们从美国的生活谈起。他形容:"生活很简单,就是两大块儿:一块是学术研究,看书写论文;另一部分就是社会活动,演讲、开会、出书、办杂志。"从京城到纽约、波士顿,文化反差没有对他造成太大的困扰:"美国社会……可以说它资本主义啊、人情冷漠啊,可它就是自由。我一直期待生活在比较自由的空气里,这点最重要。"
问他,美国的王丹和天安门的王丹,有多大改变?他笑说,外型上不好自己说,性情上,缓和沉稳得多,不像年轻时急躁恣意、做什么事都得给自己设定目标非得完成。但不变的是追求和理念:"我很清楚自己要做些什么。"
王丹在1998年4月以"保外就医"名义从监狱直接流放到美国,在纽约的第一个记者会就明确列下对自己的要求:一、完成学业、自我提升;二、为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改善中国人权状况尽力。
8年来,他努力不偏离自己设定的轨道。与他同期的六四学运伙伴一个个投身商场,将资本主义体制的价值和习气兼收并蓄,他始终坚守学业、社会、民主三条主轴。
"个人有个人的资质和坚持。我没本事搞生意啊,就只爱搞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怎么说呢……很多事情我去做,因为我要履行一个基本职责。社会对知识份子有特定需求,身为读书人要有所回报,最重要就是去做些不可能的事情。对柴玲他们来说,也许更愿意做些扎扎实实的事。这点他们比我实在,我比他们浪漫一些。"
他所定义的"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职责是:"去催生一个独立、成熟、强大的公民社会。惟有如此,中国的民主才有希望。"
听一个受背弃的人,如此认真地阐述着"回报社会的基本职责",很难不为他的"浪漫"而动容。尤其当他念兹在兹要回报的社会,至今仍拒他于千里之外。他只能在"不可能"的范围内,远远待在地球另一边的民主发源地,努力汲取养分,然后不停地飞到一个在性质和地域上离"家"最近的小岛,进行最贴近现实的观察和体认。
"这些年来我往返台湾不下10次了,最大的原因,这是个华人的社会。我没法回中国,和中国相关的地方,香港、澳门,全去不了。华人社会我能去的只有台湾。只有在这里,我才能重新感受我是个中国人。"
王丹将自己在台湾的定位形容为"观察者",观察华人社会,也观察民主转型:"台湾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对华人社会来说,强大的公民社会太重要。在民主转型之后,让社会的力量能至少和政治力量打平,这是取决与能否顺利完成社会民主改革的最关键因素。"他说,台湾转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现象,将来大陆也会面对民主转型,"如果我还能发挥一些影响的话,就是借助对台湾的长期观察,促使大陆避免重蹈覆辙。"
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1950年代两岸之间国家暴力的对比研究》,红色恐怖和白色恐怖研究,同样是借助两岸经验模式对比,深化他的社会使命。
离家十几年了,他从外面的窗口怎么看祖国的发展?进入"主体",他语气开始不平静:"大家看到大陆发展得很快,却忽略了这个发展其实是'非均衡'的,以社会不公平为代价。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发展远不如经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危机共存,但繁荣是表面的,危机却是本质的。这个本质危机比起17年前更严峻,社会已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
王丹毫不讳言对胡温新一代领导层的失望,形容胡温是"历届领导人最平庸的一代",甚至不及江泽民。"这一代真正的精英,早在文革时期被残酷的政治运动消磨殆尽了;能存活下来而上到这个位置,简单地想,靠的不会是锐气或魄力,就只是守成。你能看出胡锦涛有突出成就吗?社会经济改革有大胆突破吗?谁说得出来?"
他说得坦荡荡,未顾及这些话对他"想回家"的心愿可能造成多大风险;但我不愿去阻截一个"中国孩子"对祖国痛心疾首的心里喊话:"今天中国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社会危机正在考验领导人的魄力和决心。你在社会公正上必须要做了,要有些大动作出来啊!但你非但没有大动作,反而把原来的矛盾压下不碰。这难道不是平庸吗?"
在他看来,化解社会危机的第一步还是政治改革,但判断中国政治上是否有意调整,"不是看《冰点》会不会复刊,不是看他今天又放了几个人;今天《冰点》复刊明天查封别的,今天放了你王丹明天又抓了别人……这就代表中国民主化了吗?"他认为中国政治改革必须取决于四大主流:军队、干部、宣传、司法。"这是本质。但本质的四块没有动,比起80年代还是倒退的。"
尽管对领导层"已经没有期待",但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却让他鼓舞。"其实90年代整体表现出来的政治冷漠,除了受经济热潮,很大程度上跟89年的历史事件是有关系的……但社会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老百姓的诉求和愿望就不会改变,包括民主、自主诉求。像《冰点》,媒体尝试制造独立空间;还有维权运动,都是公民社会成长的迹象。当然整个时代的特点已从民主启蒙转变为利益升张,但利益升张也能催生新的群众运动形态,促成新的民主化方向。"
六四以后,海外民运一度是中国民主化一股重要的催化力量,而今却因内耗内斗、分裂离析、溃不成军。对此,王丹不予多加苛责:"民主运动本来就该在本土上发展,当你被流放到外面,失去了本土力量,资源自然慢慢流失。要坚持还需靠很强的内在精神和信念。"
他自己来说,他并不想永续不止在外面从事这样的运动:"还是要回去……我一定会回去的。"回去以后的角色他也有了规划:"我不会加入体制内,选举会把人的劣根性暴露殆尽。希望留在体制外,到公民社会去尽力,比如媒体、智库、基金会、NGOs。这些才是民主的精粹,而不是什么政党轮替、多党政治。"
但那毕竟是遥遥无期的浪漫主义理想。在这以前,他还能坚持多久?能坚持到那扇门为他而开吗?我告诉他,很多人,包括海外华人、包括新加坡的许多中国人,将他视为"六四硕果仅存的清流"、唯一还保有理想和真情的八九学运领袖。王丹的坚持,不单是个人的坚持,也象征了八九学运意义的延续、海外中国人和广义华人的期许。这条路他能不能走下去,大家其实都在担心。
他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些期望,我能感受到,这其实也正是我坚持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实……如果今天从事民运的人多一点我恐怕就放弃了,真的。我也爱惜羽毛的。我只能说,我会一直坚持到主流民意认为我还应该坚持的时候。主流民意,包括大陆人民,包括海外华人。哪天,大家认为我做得不好、或者有更多人愿意出来做,不再对我有同样的期待,我就会离开,永远做个平民。"
这么肩负着别人的期望过一生,不累吗?他说:"其实中国小孩,在中国教育下长大的小孩都是这样的,为他人而活。自己心静,就好。"
副文一:六四-如果重来
王丹在1998年重获自由时,针对八九学运公开承认自己"七分过、三分功"。他当时说:"如果知道后来会流血,造成人命伤亡,我不会采取同样的做法,这个愧疚感我一辈子也挥不去。"
17年后的今天,他的自省不变;但如果重来,他说:"一定还会做同样选择,一定还会。"
八九民运时他才是20岁的大一生,被推举出来领导学生运动。"发起绝食必须有把握掌控局势,做不到这点就不该发动如此激烈的举动。我当时认为自己能做到,最后做不到,我的责任很大。"
但他强调,最后造成流血,责任不在学生:"是政府朝我们开枪,不是我们朝政府开枪,或者鼓动政府开枪。如何避免流血,应该反思的是政府,不是学生。"
而学生因表达诉求、处理抗争手法失当所铸下的"七分过",绝不足以削弱"八九学运"百分百的正面意义。
王丹认为外界忽略了六四最大的意义: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起点。
1989年以前,中国的政治文化长期建立在民众对政府的完全依赖和信任上,这对民主社会的发展并不健康。"但1989年事件改变了中国人的信念,为何在 80年代那么好的情况下,居然还开枪镇压学生?六四彻底打破了几千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依赖。但这其实是好事,民众开始质疑,才可能建立对个人自主性的认知。这才是民主政治、现代国家的起点。"
所以,如果重来,他还是会为同样的诉求发动群众进行同样的抗争。"只是,在政治运作技巧上必须更历练,更能掌握政治节奏,怎么让大规模群众运动有结有理,同政府进行更多沟通……但这种反思也必须反照政治状态;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个好政府,反思的空间会大得多。"
如果六四有平反的一天,他有些什么诉求?王丹只要求第一步:"让我们回国。"他向政府抛出了控诉:"跟国民党打了那么多年,国民党杀了共产党那么多人,今天连战还可以去大陆;难道我们这些学生跟共产党的血海深仇,还超越国共之间吗?"
副文二:台湾、两岸
王丹此趟到台湾,原本是应东吴大学政治系邀请参与两岸学术论坛。在台期间却受绿营高规格接待,参加多项民进党及亲绿团体的讲座、研讨会,也应民进党之邀到立法院演说,并同陆委会主委吴钊燮会面。
台湾媒体因各自立场选择性摘录王丹在台的活动和谈话,例如,突显王丹批判中共是"集权专制政权"、引述他说"中国政治局内部对终统事件意见分歧很大,除了李肇星,看不出别人很生气的样子"等等,使王丹披上了一身绿,一度引发海外资深民运份子王希哲痛批他"支持废统"、台独份子、到台湾来要钱。
谈起这段风波,王丹平静中有些许无奈,对王希哲的斥责,他说:"能理解大家对我有期待,所以才会着急。"
他解释,自己的基本立场是支持台湾的民主。"蓝绿并不是我考虑的范围。我只坚持一个观点,无论是蓝是绿,台湾人都应该清晰、明确地表达对民主的愿望,尤其对大陆民主化的高度期待。大陆如今说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人民如果能清晰表达对民主的期待,会是促进大陆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为了张扬这个主张,他愿意接受任何让他有机会说话的邀约。"如果现在国民党邀请我我一定去,但我到台湾从未受过蓝营邀约,他们毕竟有政治考量和顾虑,我能理解。绿营不怕得罪大陆,愿意邀请我,我没理由拒绝。至于是不是有其他动机,外界怎么歪曲,我无法控制。要进厨房就别怕烟熏,我在台湾就是这种情况。"
虽不曾获国民党邀请,他曾私下致函马英九和连战,并好几次主动要求同马英九会面,呼吁国民党在经济取向之外,能多从民主角度出发,推动大陆民主化。
其实王丹在台湾被"抹绿"早已不是第一次,2004年六四前夕也曾遭北京政府指控受台湾政府收买,利用大陆的亲友关系网为台湾收集情报。
说起这事,他难掩激动:"你知道吗,我是太想回中国了。可是回不去,只能老往台湾跑……那些骂我的人怎么不去骂政府?逼得我只能到台湾来体味做一个中国人,还把我打成卖国贼?这还有人性吗?!"
对于两岸的政治主张,他倒是半点不含糊,几次要我在报道中代为澄清:"我从没说过台湾问题只能由2300万人民决定,因为客观现实不可能,决定因素其实在大陆、在美国。但我主张统独问题往后推,先解决大陆民主化,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讨论统独。"
我再追问,最终是希望两岸趋合,还是各自发展?他回说:"我是大陆人啊,中国人啊……你认为我会怎么希望?当然乐于见到两岸合到一起。但这个趋合,必须有民主前提,如果武力统一,我宁可不要。"
副文三:文学的王丹
外界的深厚期待将他界定为政治人物、民运份子;然而在王丹内心深处,真正藏着的,是一个文学的王丹。
"文学是本质、政治是身份。我对文学的感情其实远超于政治。"他如此形容自己。
对文学的热爱,是在铁窗里熬出来的。他曾在《王丹狱中回忆录》里写过,自己坐牢三年读上千本书,为了加深印象,还一字不差地朗读一遍。他当时说,求知识尚在其次,为的是汲取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
他后来出版的许多作品都是在狱中完成的。但是文字里、诗中,看不到政治斗争的愤怒和激情,反而以柔和平静的笔调书写出愈发让人揪心的凄美情怀。
例如《我在寒冷中独行》的几段狱中诗句:
"早晨醒来我听见鸡叫,昨夜的风声已经盛开;我本想用很朴素的几句话,给自己一些热烈的问候;可是天空华丽而高远,一切是那么寂静,我只有在寒冷中安置灵魂……";
"祖国我是一条河,因此没有对河床的饥渴;时间怎样 化为旗帜的形状,我的喘息 就成了开堤后的收获;你无须用胸膛为我指明方向,在落满灰尘的旧吉他弦上,祖国 我是一条沉默的河……"
诗人郑愁予形容王丹风格"委婉抒情","展现他的心境清明舒坦,有能力阻隔外界的肃杀而保持成长所需的温度和空间";诗人陈克华说:"王丹狱中诗文看似绮丽柔靡,固然是将抗议的对象抽象且象征化了,但他天赋秉持中的聪颖坚强、浪漫天真,才是真正主要的原因。"
在狱中,他借文学维持心灵平静。如今看似重获自由,文学仍是他漂泊孤独的精神支撑。"坚持在文学上有所着点,是希望维持自己人格的情操。否则,过于热衷于政治活动、民主运动,很容易被牵制住;文学让我找到人格平衡的另一种寄托。"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宁可看大量消闲书,也不要老往政治里钻。最爱的作家是日本村上春树,也看台湾年轻一代的新诗。"也常看电影啊,每星期必看。看李安、断背山!哈,没有人不喜欢吧?好莱坞片子随便乱看,比较欣赏欧洲艺术片。大陆电影?冯小刚的,我也喜欢。张艺谋?算了吧,那还是人看的吗?"
他对流行音乐的认识也超出我想象。原来偶像跟我一样,都最爱王菲。"还有张智成,你不知道吗?还是你们新加坡的歌手呢!歌曲不错,只是两年没发片子了。"
他说得眉飞色舞,但一问起感情问题,却忽然像个耍赖的小孩,笑得很顽皮,态度却很倔。"不能说、不能说,不向外界透露。嗯、特别保密……"或者说说喜欢哪类型的女孩?"也不说,哎、对,特别坚持,嗯,特别坚持。"好多粉丝都会好奇。"让她们继续好奇好了,说得她们哪天不好奇了,社会就没意思了,哈!"
但他终究还是透露了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无所事事呗。真的。哪天全大队人都跳出来作为民主运动的参加者,我第一个就退出去。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自由自在,每天看书,那多好……然后再有个家……那这就不能再往下说了,故意逗你一下,下面的,真不说……"
窗口一:语录
对此生影响最大的经历
坐牢啊,坐牢。磨人的锐气。我坐牢的时候拿着牛皮,一生气就搓搓搓……坐牢多磨,想自由也出不去,但绝对是很好的磨练,强烈建议青少年都去坐一次牢。外面的浮华世界很难尘埃不起,必须有那样的环境才能尘埃不起,让人完全沉淀,去反思、深思、磨练心境,应该说心"静"……
心静,非常重要。任由外界怎么折腾,能做到内心安静,就不会受伤害。我现在虽然还做很多事、跑东跑西,但不太会跟人争论了。大学的时候我根本是辩论队,心太急。现在……还是执着,但不强求,带着一颗比较安静的内心、去执着。
哪段人生希望重来
大学,大学一二年级。因为那之后我坐牢,还没享受过那种青春的、尤其是大学校园生活,那种……回想起来是蛮好的一段时光……如果可能,真想重来……
此生最大的遗憾
最大的遗憾……就是不太会赚钱嘛!哈哈……因为赚钱蛮重要的,要买书都得有钱,但我没什么钱,这我觉得挺遗憾的。
文学VS政治
我坚持在文学上有所着点,是希望保持自己人格的情操。一个人过于热衷一件事,所有精力、热忱都放进去,就给它牵制住了。搞政治更是如此。其实对我来说,文学才是本质,但政治是身份。哪天全大队人都跳出来作为民主运动的参加者,我第一个就退出去。我真正向往的生活是无所事事,就看书、写文章,自由自在。
喜欢王菲
她代表一种对自我的沉迷,一种对外界的忽略。王菲的美丽就在于她在纷杂的世界中,给了我们一份信心,相信作为个人的孤独的"我",也可以与自己的心情相依为命。我们有些说不出来的恍惚,可以在她的歌声里找到共鸣。
对中国的期许
不一定要做些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要老百姓走在大街上能自由,能活得有尊严,就足够了。不管用民主或者什么其他方式,人活着,就是要有尊严。
对美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感情
美国是我客居的地方,我在那儿进修学习,但从来没有把那儿当家,我只是过渡。
台湾,是我来寻找……体味离乡之苦的地方,让我还能感受到自己是个中国人的地方。
当然,中国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生长的地方、是我以后要回去的地方……那当然是我一生的主体。
窗口二:简历
1969年2月26日生于北京。1987年考入北大国际政治系,隔年转入历史系。
1989年参与学运,担任绝食团、天安门广场指挥部副总指挥,学生领袖中年龄最小。六四后列全国21名学生领袖通缉名单之首,同年7月在北京被捕,关押秦城监狱。1991年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4年徒刑。
1993年获释,继续在中国从事政治反对运动。1995年再落网,以"阴谋颠覆政府罪"判入狱11年。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于1998年以"保外就医"名义提前获释,从监狱直接流放美国。
同年进入哈佛大学,2001年考获东亚系硕士。现为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在美国持续参与民主社会活动,并多次到台湾进行学术研究和民主交流。目前担任民间"中国宪政协进会"主席,《北京之春》杂志社社长,从事编务、演讲、学术、媒体评论等工作。
醉心诗歌散文创作,王丹在狱中已经出书,1997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王丹狱中回忆录》,1998年获释后的三、四年里,出版了《丹程路》、《我在哈佛的日子》、《我异乡人的身份逐渐清晰》等文集,并逐渐朝诗歌创作发展,诗集有《我在寒冷中独行》、《我在深夜清醒》、《呼唤英雄》等。2002年获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奖诗歌首奖。 (博讯记者:蔡楚) (博讯 boxun.com)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風流劍客》
這就是我上次學話劇時所排練的對白. 真想看看中英劇團的班底, 到時怎樣運用"貧窮劇場"的技巧, 把這些台詞演活. 我會看30/12的那場呢~
當你說愛我時,你是愛我的甚麼?
愛我樣貌?愛我的性情?愛我說話的語氣?愛我的言詞?愛我的文字?愛我的才情?還是愛我整個人?
到底甚麼是愛?愛情是怎麼發生的?為何兩個人的心會連在一起?
愛令心跳加速血脈沸騰,手握手面貼面心貼心,愛令肉體上每一個毛孔每一吋肌膚都為之擴張 ....
你又怎麼分得出你愛的是表相的我,還是我皮囊下那顆脆弱的靈魂?
當我年老色衰,青春不再之時,你還會否愛我?
當我貧苦窮困,百病纏身之日,你還會否愛我?
愛情,到底是依附在甚麼東西之上?

才情橫溢,高傲不羈,劍藝超凡的西哈諾 (Cyrano),卻長了個醜陋的大鼻子。他為此而非常自卑,就是心愛著表妹羅珊 (Roxane) 也不敢表白。
美麗的羅珊卻被英俊的但缺乏才情的姬斯阡(Christian) 吸引。羅珊喜歡有才情的男子,西哈諾為了令羅珊幸福,為姬斯阡撰寫情書,作了他的口舌與靈魂,也把他心中對羅珊的愛意一一傾出。俊男美女得以成眷屬,直至戰事發生,三人的命運再度改寫.... (欲知後事如何,入場觀看吧!)
之前看過電影版《大鼻子情聖》,著眼點在劇情和導演安排的場面上,卻沒有昨晚想得那麼多。可能是今次導演莊培德 (Peter Jordan)以簡約的手法把戲呈現,令我看得更多想得更深。
原作者愛門‧羅斯富 (Edmond Rostand) 這個首演於 1897年巴黎的劇本很有啟發性 (原劇為舞台劇),正如導演在場刊內說:『它充滿對「愛情」與「美麗」的反思與嘲諷。』有點感觸的是劇作家在對人們以貌取人之心大力鞭撻之餘,卻仍未能走出女性就必需貌美的框框。試想若羅珊只有聰明智慧卻非美若天仙,那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
雖然只得十二位演員,但卻像幾十人在演出,有些演員還要兼任樂師,即場演奏,實在不容易。盧智燊演的西哈諾很出色,把那個既自大又自卑,想愛又不敢愛的風流劍客活現眼前。
原文是法文版本,翻譯上很考功夫。特別是那些詩句,要化為白話文讓觀眾容易明白真的不易,現時是盡量取得平衡吧,卻少了那份詩意。
無論電影或是舞台劇,均值得推介。詳情如下:
中英劇團 《風流劍客》
21-23, 25-26, 28-30/12/2007 19:30
22-23, 25-26, 29/12/2007 14:3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0 / $180 / $120
票務查詢及留座 : 2734 9009
網上購票 : www.urbtix.hk
網頁:http://www.chungying.com/chi-html/season/0708/cyrano/

電影《大鼻子情聖 Cyrano de Bergerac》:http://www.imdb.com/title/tt0099334/
當你說愛我時,你是愛我的甚麼?
愛我樣貌?愛我的性情?愛我說話的語氣?愛我的言詞?愛我的文字?愛我的才情?還是愛我整個人?
到底甚麼是愛?愛情是怎麼發生的?為何兩個人的心會連在一起?
愛令心跳加速血脈沸騰,手握手面貼面心貼心,愛令肉體上每一個毛孔每一吋肌膚都為之擴張 ....
你又怎麼分得出你愛的是表相的我,還是我皮囊下那顆脆弱的靈魂?
當我年老色衰,青春不再之時,你還會否愛我?
當我貧苦窮困,百病纏身之日,你還會否愛我?
愛情,到底是依附在甚麼東西之上?

才情橫溢,高傲不羈,劍藝超凡的西哈諾 (Cyrano),卻長了個醜陋的大鼻子。他為此而非常自卑,就是心愛著表妹羅珊 (Roxane) 也不敢表白。
美麗的羅珊卻被英俊的但缺乏才情的姬斯阡(Christian) 吸引。羅珊喜歡有才情的男子,西哈諾為了令羅珊幸福,為姬斯阡撰寫情書,作了他的口舌與靈魂,也把他心中對羅珊的愛意一一傾出。俊男美女得以成眷屬,直至戰事發生,三人的命運再度改寫.... (欲知後事如何,入場觀看吧!)
之前看過電影版《大鼻子情聖》,著眼點在劇情和導演安排的場面上,卻沒有昨晚想得那麼多。可能是今次導演莊培德 (Peter Jordan)以簡約的手法把戲呈現,令我看得更多想得更深。
原作者愛門‧羅斯富 (Edmond Rostand) 這個首演於 1897年巴黎的劇本很有啟發性 (原劇為舞台劇),正如導演在場刊內說:『它充滿對「愛情」與「美麗」的反思與嘲諷。』有點感觸的是劇作家在對人們以貌取人之心大力鞭撻之餘,卻仍未能走出女性就必需貌美的框框。試想若羅珊只有聰明智慧卻非美若天仙,那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
雖然只得十二位演員,但卻像幾十人在演出,有些演員還要兼任樂師,即場演奏,實在不容易。盧智燊演的西哈諾很出色,把那個既自大又自卑,想愛又不敢愛的風流劍客活現眼前。
原文是法文版本,翻譯上很考功夫。特別是那些詩句,要化為白話文讓觀眾容易明白真的不易,現時是盡量取得平衡吧,卻少了那份詩意。
無論電影或是舞台劇,均值得推介。詳情如下:
中英劇團 《風流劍客》
21-23, 25-26, 28-30/12/2007 19:30
22-23, 25-26, 29/12/2007 14:30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0 / $180 / $120
票務查詢及留座 : 2734 9009
網上購票 : www.urbtix.hk
網頁:http://www.chungying.com/chi-html/season/0708/cyrano/

電影《大鼻子情聖 Cyrano de Bergerac》:http://www.imdb.com/title/tt0099334/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如何讓希臘悲劇道成肉身?——評《普羅米修斯之縛》與《焚城令》(修訂版)
最近先後觀賞了兩齣「希臘悲劇」,一是希臘國家劇院的《普羅米修斯之縳》,二是天邊外劇團的《焚城令》,取向不一,風格各異,值得詳談。眾所周知,希臘悲劇是西方戲劇的源頭,有其獨特的宇宙觀,雖然今次要談的兩個演出,都對原來的劇本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編,是談論改編問題的不錯分析材料,但筆者倒希望談談兩個演出中不同演員和導演的具體表現,把論述的重點放回兩個演出的表演美學本身。
妹仔大過主人婆的《普羅米修斯之縛》
《普羅米修斯之縛》是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的作品,於公元前465年首次上演,與《普羅米修斯解縛》和《送火者普羅米修斯》合成「普羅米修斯三部曲」。《普羅米修斯之縛》主要由主角普羅米修斯以對話的形式,交待其被諸神之父宙斯懲罰,綑綁於大石上的前因後果。有趣的是,今次希臘國家劇院以一種近乎「構成主義」的風格,建構綑綁主角普羅米修斯的巨型轉輪和高台,讓刑台的幾何構成元素跟普羅米修斯赤條條的肉體之間構成了強烈的對比,而作為人類文明之父的普羅米修斯(他從宙斯那裡盜火並送到人間,讓人類的文明得以開始)居然被一個主要以幾何圖案構成(理性和文明之象徵?)的刑台所綑綁,其象徵意含就更是微妙﹕這到底是大自然(或超自然權威)對人類的束縛,還是從一開始,便是人類對自身的束縳?所以導演赫澤克斯(Sotiris Hatzakis)並沒有安排主角普羅米修斯長期綑綁在刑台之上,在大部分的時間,普羅米修斯都能夠自由遊走於刑台之上,這一方面讓演員的演出在視覺和節奏上,能夠有一定的變化,但另一方面,恐怕是希望點出,所謂普羅米修斯之縛,究其本質,其實是心靈之縛。
不過,在《普羅米修斯之縛》中,飾演普羅米修斯一角的阿凡尼提斯(Nikos Arvanitis),在演出上卻讓人非常非常的失望。首先,或者是因為背景音樂有時過於喧賓奪主,阿凡尼提斯在聲線上總是顯得軟爬爬的蒼白無力,普羅米修斯在《普羅米修斯之縛》中的戲份如此吃重,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歌詠隊(河神的眾女兒)的演出卻非常非常之壓台,令人大有「妹仔大過主人頭」之嘆。至於形體表現方面,主角阿凡尼提斯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的。雖云導演赫澤克斯今次的演譯,以點出「心靈之縛」為重點,但再抽象的「心靈之縛」也得由形體外顯,而主角阿凡尼提斯的演出,顯然既無法表現出「身體之縛」,亦無法外顯「心靈之縛」,實在令人失望。相比之下,來到普羅米修斯面前問取忠告的伊俄的演出,反而不乏神來之筆。我們知道,伊俄因宙斯追求而情不自禁,由人變成牛,終日被牛蠅所刺,苦不堪言。在這裡,牛蠅之困,既是肉體之苦,同時亦是心靈之苦;而演員霍圖浦洛(Lydia Foropoulou)則充分把握了此種雙重性,除了為角色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演出節奏外,更重要的,是能夠由形體而心靈,再由心靈而形體,為觀眾創造出一種有趣的演出經驗。
戴上了面具的《焚城令》
天邊外劇團的《焚城令》則改編自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禁葬令》,但跟《普羅米修斯之縛》的宇宙性關懷不同,《焚城令》明確地以去年天星皇后運動以降的歷史保育運動為回應對象,是回應當下時空具體社會問題的應時之作。正如《焚城令》編劇黃國鉅所言,索福克勒斯原劇的重點在於宗教倫理跟政治需要的正面衝突,而劇中女主角安蒂崗妮的哥哥的屍首則成為了倫理與政治正面交戰的戰場﹕「發動內戰的叛亂者戰死了,他的屍體應否得到埋葬?還是暴屍荒野,任由野狗禿鷹撕噬,以儆效尤?劇中女主角安蒂崗妮之所以以死反抗禁葬令,跟古希臘人的宗教倫理有莫大關係﹕古希臘人認為好好埋葬死者是大事,而任由屍體於白天之下腐爛發臭,是對天神的大不敬。」(黃國鉅﹕〈歷史建築物的兩難——從《禁葬令》到《焚城令》〉,《明報》,2007年11月18日)在原劇裡,安蒂崗妮的哥哥的身體,既是國家的身體,同時也是宗教倫理秩序底下的身體。
跟《禁葬令》不同,《焚城令》把價值衝突的戰場轉移至歷史建築物,而主要的戲劇衝突亦由「埋葬vs.禁葬」改變成「保城vs.焚城」,這一方面除了對天星皇后運動作出了直接的回應外,與此同時,亦為創作人設定了一個難題﹕如何把歷史建築的存廢問題跟人的存在處境緊密地連結起來?跟《禁葬令》以血親把宗教倫理與政治需要的衝突跟個人存在狀態連結起來的做法不同,《焚城令》借助「歷史建築乃人民勞動的外化」的事實,嘗試把歷史跟活在當下的個體扣上存在的關係。固然,在《焚城令》中,也有血親關係的逼切性,編劇黃國鉅的選擇也十分聰明,但由於「歷史建築乃人民勞動的外化」的派生性,「保城vs. 焚城」的兩難跟個體存在狀態的連結,也始終只可能是派生的。但可以理解,這是一個美學的選擇,同時也對歷史難題的思考。美學就是政治,由此可見一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焚城令》大胆採用大量的面具演出,對於劇中大部分非科班出身的演員,這無疑是最大的挑戰。要知道,在面具的遮蔽下,要活出一個角色的精神,並控制整個舞台的空間及節奏,就只剩下聲音和形體,其要求之高,亦可想而知。不幸的是,除了邵美君(飾演女祭司)的高能量演出外,《焚城令》中大部分演員的表現都顯得差強人意,而其中的關鍵正正在於他們在形體和聲音方面的表現。
就以女主角文姬(即《禁葬令》中的安蒂崗妮)的演出為例,她在碰見亡父亡兄的一場中,除了以聲嘶力竭的方式和瘋狂奔跑的舉動試圖呈現強烈的情緒外,便無法把角色的情感有力地外化。結果,我們的確「看見」了女主角文姬努力地呈現角色的強烈情感,卻無法身同感受,由演員的聲音和形體,進入角色的內在性。在這裡,面具無疑把演員本身的不足放大了。
另一方面,歌詠隊在整體協作方面,亦不時有不能緊密協同的問題。就以女主角文姬進入皇后後、把箇中情況告知民眾一場為例,依照原本的戲劇調度設計,一眾歌詠隊隊員逐一悄悄地聽罷秘密後,原本應該是逐一離開,這一方面突出了聽罷秘密的心理震撼,同時也締造了有趣的視覺畫面和舞台節奏。然而,可能是經驗和訓練的所限,不少歌詠隊演員都有「等cue離場」的情況出現,演員無法緊密協同出一個本應懾人的協作整體,演出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實在可惜。
此外,《焚城令》選擇以粵語音樂劇式的音樂形式,來呈現如此沉重的歷史課題,也是讓人感到奇怪的。要知道,形式就是內容,音樂劇在形式上的輕,本來就比較適合呈現一些在內容上同樣輕的課題,若換上「保城vs. 焚城」這樣的課題,便難免讓人有格格不入之感。當然,過去也有以歷史題材入音樂劇的例子,音樂劇也不一定必以喜樂為調子,但問題是﹕歷史與悲傷的題材在音樂劇的音樂形式中會得到一個怎樣的轉化。要知道,歷史和眼淚也可以是輕的,如果你所選擇的是一個有能耐化重為輕的藝術形式。
(本文原刊於IATC-網上藝評)
預告﹕青春就是那團火——評澳門藝穗的三個本地新世代演出
妹仔大過主人婆的《普羅米修斯之縛》
《普羅米修斯之縛》是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的作品,於公元前465年首次上演,與《普羅米修斯解縛》和《送火者普羅米修斯》合成「普羅米修斯三部曲」。《普羅米修斯之縛》主要由主角普羅米修斯以對話的形式,交待其被諸神之父宙斯懲罰,綑綁於大石上的前因後果。有趣的是,今次希臘國家劇院以一種近乎「構成主義」的風格,建構綑綁主角普羅米修斯的巨型轉輪和高台,讓刑台的幾何構成元素跟普羅米修斯赤條條的肉體之間構成了強烈的對比,而作為人類文明之父的普羅米修斯(他從宙斯那裡盜火並送到人間,讓人類的文明得以開始)居然被一個主要以幾何圖案構成(理性和文明之象徵?)的刑台所綑綁,其象徵意含就更是微妙﹕這到底是大自然(或超自然權威)對人類的束縛,還是從一開始,便是人類對自身的束縳?所以導演赫澤克斯(Sotiris Hatzakis)並沒有安排主角普羅米修斯長期綑綁在刑台之上,在大部分的時間,普羅米修斯都能夠自由遊走於刑台之上,這一方面讓演員的演出在視覺和節奏上,能夠有一定的變化,但另一方面,恐怕是希望點出,所謂普羅米修斯之縛,究其本質,其實是心靈之縛。
不過,在《普羅米修斯之縛》中,飾演普羅米修斯一角的阿凡尼提斯(Nikos Arvanitis),在演出上卻讓人非常非常的失望。首先,或者是因為背景音樂有時過於喧賓奪主,阿凡尼提斯在聲線上總是顯得軟爬爬的蒼白無力,普羅米修斯在《普羅米修斯之縛》中的戲份如此吃重,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相比之下,歌詠隊(河神的眾女兒)的演出卻非常非常之壓台,令人大有「妹仔大過主人頭」之嘆。至於形體表現方面,主角阿凡尼提斯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的。雖云導演赫澤克斯今次的演譯,以點出「心靈之縛」為重點,但再抽象的「心靈之縛」也得由形體外顯,而主角阿凡尼提斯的演出,顯然既無法表現出「身體之縛」,亦無法外顯「心靈之縛」,實在令人失望。相比之下,來到普羅米修斯面前問取忠告的伊俄的演出,反而不乏神來之筆。我們知道,伊俄因宙斯追求而情不自禁,由人變成牛,終日被牛蠅所刺,苦不堪言。在這裡,牛蠅之困,既是肉體之苦,同時亦是心靈之苦;而演員霍圖浦洛(Lydia Foropoulou)則充分把握了此種雙重性,除了為角色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演出節奏外,更重要的,是能夠由形體而心靈,再由心靈而形體,為觀眾創造出一種有趣的演出經驗。
戴上了面具的《焚城令》
天邊外劇團的《焚城令》則改編自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禁葬令》,但跟《普羅米修斯之縛》的宇宙性關懷不同,《焚城令》明確地以去年天星皇后運動以降的歷史保育運動為回應對象,是回應當下時空具體社會問題的應時之作。正如《焚城令》編劇黃國鉅所言,索福克勒斯原劇的重點在於宗教倫理跟政治需要的正面衝突,而劇中女主角安蒂崗妮的哥哥的屍首則成為了倫理與政治正面交戰的戰場﹕「發動內戰的叛亂者戰死了,他的屍體應否得到埋葬?還是暴屍荒野,任由野狗禿鷹撕噬,以儆效尤?劇中女主角安蒂崗妮之所以以死反抗禁葬令,跟古希臘人的宗教倫理有莫大關係﹕古希臘人認為好好埋葬死者是大事,而任由屍體於白天之下腐爛發臭,是對天神的大不敬。」(黃國鉅﹕〈歷史建築物的兩難——從《禁葬令》到《焚城令》〉,《明報》,2007年11月18日)在原劇裡,安蒂崗妮的哥哥的身體,既是國家的身體,同時也是宗教倫理秩序底下的身體。
跟《禁葬令》不同,《焚城令》把價值衝突的戰場轉移至歷史建築物,而主要的戲劇衝突亦由「埋葬vs.禁葬」改變成「保城vs.焚城」,這一方面除了對天星皇后運動作出了直接的回應外,與此同時,亦為創作人設定了一個難題﹕如何把歷史建築的存廢問題跟人的存在處境緊密地連結起來?跟《禁葬令》以血親把宗教倫理與政治需要的衝突跟個人存在狀態連結起來的做法不同,《焚城令》借助「歷史建築乃人民勞動的外化」的事實,嘗試把歷史跟活在當下的個體扣上存在的關係。固然,在《焚城令》中,也有血親關係的逼切性,編劇黃國鉅的選擇也十分聰明,但由於「歷史建築乃人民勞動的外化」的派生性,「保城vs. 焚城」的兩難跟個體存在狀態的連結,也始終只可能是派生的。但可以理解,這是一個美學的選擇,同時也對歷史難題的思考。美學就是政治,由此可見一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焚城令》大胆採用大量的面具演出,對於劇中大部分非科班出身的演員,這無疑是最大的挑戰。要知道,在面具的遮蔽下,要活出一個角色的精神,並控制整個舞台的空間及節奏,就只剩下聲音和形體,其要求之高,亦可想而知。不幸的是,除了邵美君(飾演女祭司)的高能量演出外,《焚城令》中大部分演員的表現都顯得差強人意,而其中的關鍵正正在於他們在形體和聲音方面的表現。
就以女主角文姬(即《禁葬令》中的安蒂崗妮)的演出為例,她在碰見亡父亡兄的一場中,除了以聲嘶力竭的方式和瘋狂奔跑的舉動試圖呈現強烈的情緒外,便無法把角色的情感有力地外化。結果,我們的確「看見」了女主角文姬努力地呈現角色的強烈情感,卻無法身同感受,由演員的聲音和形體,進入角色的內在性。在這裡,面具無疑把演員本身的不足放大了。
另一方面,歌詠隊在整體協作方面,亦不時有不能緊密協同的問題。就以女主角文姬進入皇后後、把箇中情況告知民眾一場為例,依照原本的戲劇調度設計,一眾歌詠隊隊員逐一悄悄地聽罷秘密後,原本應該是逐一離開,這一方面突出了聽罷秘密的心理震撼,同時也締造了有趣的視覺畫面和舞台節奏。然而,可能是經驗和訓練的所限,不少歌詠隊演員都有「等cue離場」的情況出現,演員無法緊密協同出一個本應懾人的協作整體,演出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實在可惜。
此外,《焚城令》選擇以粵語音樂劇式的音樂形式,來呈現如此沉重的歷史課題,也是讓人感到奇怪的。要知道,形式就是內容,音樂劇在形式上的輕,本來就比較適合呈現一些在內容上同樣輕的課題,若換上「保城vs. 焚城」這樣的課題,便難免讓人有格格不入之感。當然,過去也有以歷史題材入音樂劇的例子,音樂劇也不一定必以喜樂為調子,但問題是﹕歷史與悲傷的題材在音樂劇的音樂形式中會得到一個怎樣的轉化。要知道,歷史和眼淚也可以是輕的,如果你所選擇的是一個有能耐化重為輕的藝術形式。
(本文原刊於IATC-網上藝評)
預告﹕青春就是那團火——評澳門藝穗的三個本地新世代演出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教師寫Blog 開拓教學與分享空間
教育局課程展主任(資訊科技教育)蔡捷佳
在網絡年代,人人都能在網誌(Blog)上發表意見,很多學生和老師都擁有個人網誌。可是,大家可有想過,網誌也能成為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工具,以及幫助師生建立溝通橋樑?
不少家長和老師也許都曾瀏覽子女或學生的網誌,發現他們皆熱衷在網誌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感受;但行文每多中、英文單字、口語與符號夾雜的時下網絡用語,讀來叫人似懂非懂。
有鑑於此,有些學校就構思設立「教師周記」網誌,由中英語文科老師發揮本身的文學修養與語文能力,撰文談人生,或分享詩歌散文,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切合本身興趣及文筆流麗的作品;並鼓勵學生以中文書面語或英文回應,老師則從中引導學生正確地遣詞用字,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
學校英文科老師與外籍英語教師在網誌上,與學生分享英語幽默故事;閱讀哈里波特的心得;介紹外國的生活與風土人情,並邀請外國朋友留言,學生反應十分熱烈。
由於效果理想,校內其他老師受到鼓舞,紛紛參與寫作「教師周記」。學校發現,透過教師撰寫網誌,能達到勉勵學生和培養正確價值觀的作用。當老師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地勸告學生時,由於氣氛比較拘謹和嚴肅,他們常把老師的肺腑之言當作耳邊風;透過網誌,反而可以打開師生溝通之門,得到學生積極的回應。
有校長與副校長在網誌上分享年輕時面對成長與挫敗的迷惘,令不少學生感同身受,留言回應。一位老師則分享自己「其實也很喜歡打機」的愛好,產生很大迴響;有學生更談到成功「爆機」後的空虛感覺,老師就在網誌上以軟性文字勸勉同學「不要玩物喪志」。另一位老師則通過分享電影觀後感,與學生談與人相處之道。
一般而言,學生對師長的成長經歷都感興趣,透過網上空間,師生間能真情對話,許多平時不易啟齒的說話,都可以透過網誌互相傳達,對增進師生間的了解及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方面大有幫助。
網誌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工具的即時回應、簡單操作及強互動特性,在教育應用上有無限發展潛能,許多教學方法仍有待發掘和驗證。教育局並將推出語文科教師網誌推廣計劃,提供培訓。我們鼓勵更多老師與家長善用網誌,與年輕人共建一片教學相長與互相關懷的天空!
在網絡年代,人人都能在網誌(Blog)上發表意見,很多學生和老師都擁有個人網誌。可是,大家可有想過,網誌也能成為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工具,以及幫助師生建立溝通橋樑?
不少家長和老師也許都曾瀏覽子女或學生的網誌,發現他們皆熱衷在網誌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感受;但行文每多中、英文單字、口語與符號夾雜的時下網絡用語,讀來叫人似懂非懂。
有鑑於此,有些學校就構思設立「教師周記」網誌,由中英語文科老師發揮本身的文學修養與語文能力,撰文談人生,或分享詩歌散文,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切合本身興趣及文筆流麗的作品;並鼓勵學生以中文書面語或英文回應,老師則從中引導學生正確地遣詞用字,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
學校英文科老師與外籍英語教師在網誌上,與學生分享英語幽默故事;閱讀哈里波特的心得;介紹外國的生活與風土人情,並邀請外國朋友留言,學生反應十分熱烈。
由於效果理想,校內其他老師受到鼓舞,紛紛參與寫作「教師周記」。學校發現,透過教師撰寫網誌,能達到勉勵學生和培養正確價值觀的作用。當老師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地勸告學生時,由於氣氛比較拘謹和嚴肅,他們常把老師的肺腑之言當作耳邊風;透過網誌,反而可以打開師生溝通之門,得到學生積極的回應。
有校長與副校長在網誌上分享年輕時面對成長與挫敗的迷惘,令不少學生感同身受,留言回應。一位老師則分享自己「其實也很喜歡打機」的愛好,產生很大迴響;有學生更談到成功「爆機」後的空虛感覺,老師就在網誌上以軟性文字勸勉同學「不要玩物喪志」。另一位老師則通過分享電影觀後感,與學生談與人相處之道。
一般而言,學生對師長的成長經歷都感興趣,透過網上空間,師生間能真情對話,許多平時不易啟齒的說話,都可以透過網誌互相傳達,對增進師生間的了解及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方面大有幫助。
網誌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工具的即時回應、簡單操作及強互動特性,在教育應用上有無限發展潛能,許多教學方法仍有待發掘和驗證。教育局並將推出語文科教師網誌推廣計劃,提供培訓。我們鼓勵更多老師與家長善用網誌,與年輕人共建一片教學相長與互相關懷的天空!
國際研究顯示香港學生閱讀能力躍進
教育局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表示,歡迎「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2006」的結果。研究顯示,香港學生在四十五個參與研究的國家/地區中排名第二,成績與居於首位的俄羅斯僅相差一分。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我們欣悉香港小四學生的表現與2001年排名第十四相比,有極大的進步。這對於過往數年致力推動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教師、校長及教育局內外專業同工而言,亦是一大鼓舞。」
「這項成果應歸功於學校及教師的努力,他們成功推行了新的中國語文課程、善用評估數據,同時亦積極參與專業發展。教育專家都認同,閱讀能有效促進學習。」
他續說:「有更大比例的香港學生達到國際高層次閱讀能力及閱讀尖子水平。當中,尖子學生由2001年的百分之五上升三倍至2006年的百分之十五。」
香港學生在閱讀「資訊類文章」的表現尤佳,得分為四十五個參與國家/地區之冠。他們在高層次閱讀過程的表現,亦較其他參與國家/地區為佳,說明他們具備非常高的理解、綜合及評價能力。
發言人表示:「與2001年的研究相比,以非正式課程鼓勵學生閱讀和制定閱讀教學指引的學校比率,均有顯著的增幅。在課堂閱讀方面,使用的教材也相對廣泛。」
「學生的閱讀習慣在過往數年有所改善,無論是閱讀的時間或是到圖書館借書的頻次,都有顯著增加。他們的閱讀態度漸見積極,而閱讀自信亦明顯增加。」
「此外,家長的努力亦非常重要。過往五年,有更多家長與子女進行閱讀活動,如講故事及到圖書館等。家庭教育資源如家中藏書數目等,亦有所增加。這都為學生提供了理想的閱讀環境。」
發言人強調,教育局會繼續與學校、家長、大專院校及社會大眾緊密合作,以保持學生的優勢,並會研究進一步提升及支援閱讀的方法。
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我們欣悉香港小四學生的表現與2001年排名第十四相比,有極大的進步。這對於過往數年致力推動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教師、校長及教育局內外專業同工而言,亦是一大鼓舞。」
「這項成果應歸功於學校及教師的努力,他們成功推行了新的中國語文課程、善用評估數據,同時亦積極參與專業發展。教育專家都認同,閱讀能有效促進學習。」
他續說:「有更大比例的香港學生達到國際高層次閱讀能力及閱讀尖子水平。當中,尖子學生由2001年的百分之五上升三倍至2006年的百分之十五。」
香港學生在閱讀「資訊類文章」的表現尤佳,得分為四十五個參與國家/地區之冠。他們在高層次閱讀過程的表現,亦較其他參與國家/地區為佳,說明他們具備非常高的理解、綜合及評價能力。
發言人表示:「與2001年的研究相比,以非正式課程鼓勵學生閱讀和制定閱讀教學指引的學校比率,均有顯著的增幅。在課堂閱讀方面,使用的教材也相對廣泛。」
「學生的閱讀習慣在過往數年有所改善,無論是閱讀的時間或是到圖書館借書的頻次,都有顯著增加。他們的閱讀態度漸見積極,而閱讀自信亦明顯增加。」
「此外,家長的努力亦非常重要。過往五年,有更多家長與子女進行閱讀活動,如講故事及到圖書館等。家庭教育資源如家中藏書數目等,亦有所增加。這都為學生提供了理想的閱讀環境。」
發言人強調,教育局會繼續與學校、家長、大專院校及社會大眾緊密合作,以保持學生的優勢,並會研究進一步提升及支援閱讀的方法。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香港教育的另一出路: 鄉師自然學校
機緣巧合下,我第一次聽見鄉師自然學校這個名字。對於我這個近乎未踏足過屯門的人,這間位於屯門井頭上村的私立學校雖然感覺上很遠,事實上卻易找得很,原來它就是在荷福塘夜中學的後面的山岥上。沿著一條小徑而上,這所學校便慢慢出現在我的眼前。
第一個對這間學校的印象就是很大,有兩個操場供學生使用,而且看見一部部的單車停泊在牆邊,可以想像得到小朋友於小息及放學後嬉戲的情景。縱使校舍還有很多地方的沒有時間修葺好,沒有美輪美奐的裝修,但當我看見告事板上充滿著一張張學生,家長以及老師出外活動的合照,在校舍四周佈滿了學生的美術作品,我便知道學生是很喜愛這間學校。
接受我訪問的老師叫做“海星”,他是創立自然學校的其中一員。他之前曾與其他創辦人到過台灣的種子學院實地考察過他們的教學模式,並以種子學院作為借鏡去訂做一套適合香港自然學校的課程內容。他補充自然學校與種子學院的最大分別是種子學院主張自主學習,即強調應該給予學生多方面的選擇,而自然學校則以綠色學習為主,強調從生活中學習知識。自然學校定了每一個星期三下午都是戶外學習日,導師會安排到校舍以外的地方上課,同時他們規定了每月的其中一天為外出活動日,導師會帶著小朋友到沙灘游泳、行山、或者是把校園內的多餘物資分類交到回收商的手上,充分貫徹「自然為師」的宗旨。
課程內容除了是中英數為必修科外,其餘的學科為選修科(二選一),讓學生自己選擇心宜的課程內容。海星說:「大部份在這所學校讀書的學生,其實都被坊間的教學模式「嚇呆」了,因此而失去了上學的動力,甚至嘗試逃避上課。聽過一些家長和學生談及他們以往的學習模式,實在覺得可怕。他們每天下課後,便要留校參加學校安排的補習,完了之後還得趕回家接受私人補習。
對於一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如何能應付如此大的壓力呢?我問家長們,為何要過分催谷小朋友,難道你們不知道小朋友很辛苦嗎?他們說知道小朋友的辛苦,但在大圍的影響下,人人都要求學生去完成如此多功課量,若果他們不跟隨大隊,他們恐怕小朋友會因此而落後。」他認為坊間的功課量比實際所需為多,所以除非是學生自己主動要求(自己從學習中發掘到趣味性),在一般情況下自然學校的家課量會比一般的學校少。而且他覺得學習與人相處比起書本上的知識遠遠重要,因此他們會在收生時向家長及小孩說明這兒的學習情況,令他們明白有得必有失,學業上未必能夠比得上他們之前所讀的學校,但可以保證小朋友能夠愉快地學習及學懂待人接物之道。在這所學校其中一樣比較有趣的是,他們不會用"校規"來規範學生,反之會以"生活公約"來定立共同遵守的規矩。根據海星所說,"生活公約" 是一些基本尊重別人的法則。
在遵守"生活公約"的大前提下, 老師和學生會就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事和問題去仔細討論的守則及解決方法。例如,由於這所學校有比較大自由度,一些初來的同學經常遲入課室,其他同學便向老師主動提出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一輪討論及交流意見後,學生達成一致的方法就是"響起上課鐘聲後,見到同學未進課室就互相提點一下"。海星表示這看似沒有太大作用的方法,卻實質大大改善上課遲到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多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另外,近日有人贈送兩隻巴西龜給學校,放學後同學們和老師便討論如何處置龜的問題,例如: "牠們吃什麼?","要不要安排更好的住所?"等等都仿佛是學校近日的大事件。所以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面對實際情況而與他人磋商 (negotiate)和達成共識 (consensus)。
除此之外,導師還安排了 “生活法庭”去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發生紛爭時,如果有導師在場的話,導師一定會即時調停。假如同學之間出現了爭執, 而導師又不在場的話,他們可以寫 “狀紙”向導師投訴別人。“生活法庭”會在導師課上進行,導師會要求原告及被告雙方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再交由其他同學組成的陪審團去商議誰的說法及做法比較有道理,假若被裁定有錯的話,導師便會因應所犯的過失來決定什麼為學校服務的勞動作為懲罰,例如以打掃課室等等。海星表示他們要求學生對學校負起責任,因為懂得負責任的人才會有自由。他說:「一個不懂得負責任、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很自然會有其他的人去制衡他們。所以有付出,才會有自主、自由的空間。」
問到現時學校的收生情況,海星說現時學校有十四名學生,而導師們今年定下的目標是三十名學生,期望將來可以續步增加學生人數至一百人。他續道一直也有安排入學面試,然而他們的收生準則主要取決於校方、家長以及學生能否達成共識,最重要的是家長能否認同自然學校的辦學理念:生活學習、綠色教育以及小朋友自己的意願。
至於學費是四千元一個月,他認同會對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然而由於現時的學生人數較少,學校仍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學費加上其他捐款也只能夠僅僅支持學校的支出,他們希望將來可以為這些低收入家庭提供學費支助以舒緩財政壓力。在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希望有義工團體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校園設施,令小孩子可以在更加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習。
其實學習應該源於興趣,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假若是被逼著去學習,喪失了自發性,這種教育模式便註定是失敗的。看過自然學校的主張後,不禁令我想起了Diploma Disease(文憑病態)在香港的學校大行其道,學生上學的動機、學校教學的目的都是為了令學生獲得一張較高學歷的証書。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想一想,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接受教育?
自然學校的網址: http://www.gaiaschool.org/index.html
第一個對這間學校的印象就是很大,有兩個操場供學生使用,而且看見一部部的單車停泊在牆邊,可以想像得到小朋友於小息及放學後嬉戲的情景。縱使校舍還有很多地方的沒有時間修葺好,沒有美輪美奐的裝修,但當我看見告事板上充滿著一張張學生,家長以及老師出外活動的合照,在校舍四周佈滿了學生的美術作品,我便知道學生是很喜愛這間學校。
接受我訪問的老師叫做“海星”,他是創立自然學校的其中一員。他之前曾與其他創辦人到過台灣的種子學院實地考察過他們的教學模式,並以種子學院作為借鏡去訂做一套適合香港自然學校的課程內容。他補充自然學校與種子學院的最大分別是種子學院主張自主學習,即強調應該給予學生多方面的選擇,而自然學校則以綠色學習為主,強調從生活中學習知識。自然學校定了每一個星期三下午都是戶外學習日,導師會安排到校舍以外的地方上課,同時他們規定了每月的其中一天為外出活動日,導師會帶著小朋友到沙灘游泳、行山、或者是把校園內的多餘物資分類交到回收商的手上,充分貫徹「自然為師」的宗旨。
課程內容除了是中英數為必修科外,其餘的學科為選修科(二選一),讓學生自己選擇心宜的課程內容。海星說:「大部份在這所學校讀書的學生,其實都被坊間的教學模式「嚇呆」了,因此而失去了上學的動力,甚至嘗試逃避上課。聽過一些家長和學生談及他們以往的學習模式,實在覺得可怕。他們每天下課後,便要留校參加學校安排的補習,完了之後還得趕回家接受私人補習。
對於一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如何能應付如此大的壓力呢?我問家長們,為何要過分催谷小朋友,難道你們不知道小朋友很辛苦嗎?他們說知道小朋友的辛苦,但在大圍的影響下,人人都要求學生去完成如此多功課量,若果他們不跟隨大隊,他們恐怕小朋友會因此而落後。」他認為坊間的功課量比實際所需為多,所以除非是學生自己主動要求(自己從學習中發掘到趣味性),在一般情況下自然學校的家課量會比一般的學校少。而且他覺得學習與人相處比起書本上的知識遠遠重要,因此他們會在收生時向家長及小孩說明這兒的學習情況,令他們明白有得必有失,學業上未必能夠比得上他們之前所讀的學校,但可以保證小朋友能夠愉快地學習及學懂待人接物之道。在這所學校其中一樣比較有趣的是,他們不會用"校規"來規範學生,反之會以"生活公約"來定立共同遵守的規矩。根據海星所說,"生活公約" 是一些基本尊重別人的法則。
在遵守"生活公約"的大前提下, 老師和學生會就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事和問題去仔細討論的守則及解決方法。例如,由於這所學校有比較大自由度,一些初來的同學經常遲入課室,其他同學便向老師主動提出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經過一輪討論及交流意見後,學生達成一致的方法就是"響起上課鐘聲後,見到同學未進課室就互相提點一下"。海星表示這看似沒有太大作用的方法,卻實質大大改善上課遲到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多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另外,近日有人贈送兩隻巴西龜給學校,放學後同學們和老師便討論如何處置龜的問題,例如: "牠們吃什麼?","要不要安排更好的住所?"等等都仿佛是學校近日的大事件。所以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面對實際情況而與他人磋商 (negotiate)和達成共識 (consensus)。
除此之外,導師還安排了 “生活法庭”去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發生紛爭時,如果有導師在場的話,導師一定會即時調停。假如同學之間出現了爭執, 而導師又不在場的話,他們可以寫 “狀紙”向導師投訴別人。“生活法庭”會在導師課上進行,導師會要求原告及被告雙方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再交由其他同學組成的陪審團去商議誰的說法及做法比較有道理,假若被裁定有錯的話,導師便會因應所犯的過失來決定什麼為學校服務的勞動作為懲罰,例如以打掃課室等等。海星表示他們要求學生對學校負起責任,因為懂得負責任的人才會有自由。他說:「一個不懂得負責任、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很自然會有其他的人去制衡他們。所以有付出,才會有自主、自由的空間。」
問到現時學校的收生情況,海星說現時學校有十四名學生,而導師們今年定下的目標是三十名學生,期望將來可以續步增加學生人數至一百人。他續道一直也有安排入學面試,然而他們的收生準則主要取決於校方、家長以及學生能否達成共識,最重要的是家長能否認同自然學校的辦學理念:生活學習、綠色教育以及小朋友自己的意願。
至於學費是四千元一個月,他認同會對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然而由於現時的學生人數較少,學校仍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學費加上其他捐款也只能夠僅僅支持學校的支出,他們希望將來可以為這些低收入家庭提供學費支助以舒緩財政壓力。在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希望有義工團體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校園設施,令小孩子可以在更加好的學習環境下學習。
其實學習應該源於興趣,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假若是被逼著去學習,喪失了自發性,這種教育模式便註定是失敗的。看過自然學校的主張後,不禁令我想起了Diploma Disease(文憑病態)在香港的學校大行其道,學生上學的動機、學校教學的目的都是為了令學生獲得一張較高學歷的証書。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想一想,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接受教育?
自然學校的網址: http://www.gaiaschool.org/index.htm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