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使命國度的得失與再臨》 (The Rise, Reduction and Recovery of the Kingdom Mission)

由「門徒國度聯盟」撰寫,Jenny翻譯

上帝在我讀大學高年级期間呼召我參與扶貧事工。 我參加了1987年的爾班娜使命會議(Urbana Missions Conference),同時申請參與服務海外的「食物銀行」(Food for the Hungry)(後來申請獲接納)。為了爭取支持,我在1988年的春天去俄勒岡的薩利姆市,與一間福音派教會的使命委員會會面。

過去,這間教會一直致力於海外宣教事工,已差遣了不少宣教士,教會的奉獻收入多會投放在海外的宣教工場。這些委員會成員有禮地聽我關於扶貧事工的介紹,但他們基本的反應是:「史葛,參與扶貧或設法改革社會,比不上挽救靈魂的永恆價值」。

雖然如此,這些福音派信徒對扶貧的態度起了重大的轉變。 今天,在主流的福音派信徒中,廣傳福音和社會文化改革已不再是壁壘分明的對立面。 是什麼導致如此的轉變? 這便要歸功於拉爾夫.溫達(Ralph Winter)寫於1800至2000年的《使命國度的得失與再臨》 (The Rise, Reduction and Recovery of the Kingdom Mission)。 他是一位美国威廉卡莉國際大學歷史系教授和帕薩迪納世界使命中心的創辦人,已於上月撒手塵寰。 這是教授最後一篇的論文,以我所見,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篇。

他一針見血地講出「教會使命」和「國度使命」之間的分別。 教會使命是「贏取各地的人到教會裡,從而擴大(全球)教會的會籍」。國度使命以完成上帝的旨意為焦點,在教會之外的範圍進行。 言下之意,就是 「教會使命是基本和必需的,但不是目標所在。這使命必須視為信徒逼切地在地上遵行上帝的旨意,因而宣稱衪在萬民之中的榮耀」。

對此,我以「阿門!」 衷心回應。

在我25年的使命工作中,我在這點不住遇上掙扎。一方面,本著以「教會使命」的福音派和教會植堂機構,會努力以赴地「搶救靈魂」(此刻,我想起 DAWN 事工),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信主者和教會植堂的數目必會因而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基督徒的救濟和地區發展工作會最終朝向社會改革,但難免與「教會使命」分割。 「門徒國度聯盟」的誕生,正是出於我參與「食物銀行」事工後,對地區教會一直忽略周遭群體的一份悔意。溫達一語道破地指出「國度使命」應該是我們的終極焦點,但與「教會使命」並行不悖。

---史葛.亞倫(Scott D. Allen)

********************************************************

在朋友的推介下看到這篇entry, 覺得會對香港的基督徒有啟發性, 故此用了一天半的時間翻譯了。溫達教授的論文《使命國度的得失與再臨》的啟發性更高, 但我幾天後要教書和開始排山倒海的會議, 沒有空翻譯這篇過十頁紙的論文, 願意花時間翻譯的有心人可以聯絡我。另外, 這篇譯文是我在教務會議後的空餘時間翻譯的, 文中可能有錯漏之處, 一切以英文原文為準。可見於: http://disciplenations.wordpress.com/2009/06/22/the-rise-reduction-and-recovery-of-kingdom-mission-part-1-of-2/

沒有留言: